古人用“中藥漿糊”裝裱
來源:搜狐網 作者:康小養的冷知識 時間:2022-8-16 閱讀:
01
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
縱觀歷史發展長河,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珍貴且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中醫藥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文獻可考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
戰國至秦漢時期,中醫學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問世,這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發展至魏晉、隋、唐時期,中醫學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在中醫診斷學中占有重要位置;《針灸甲乙經》是中醫學史上第一部總結針灸的專書,在唐代傳入日本,對世界針灸醫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諸病源候論》是第一部病因證候學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第一部藥典;唐代藥王孫思邈編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更是代表了盛唐時期的醫學水平,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
到了宋、金、元時期,經濟的發展和印刷術的發達促成了醫藥學的繁榮;由官方組織的文獻整理工作,使宋以前的大量珍貴醫學文獻得以保存下來;開放、爭鳴的風氣,更有力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和創新。
明清時期,《本草綱目》出版、溫病學說形成、門類繁多的醫學全書、類書、叢書及古代醫籍的編撰出版,使中醫學理論及臨床實踐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近現代雖說受到多方面影響,中醫藥發展雖然有過短暫的低谷期,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政府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在中醫教育、科研、醫療設施建設、中藥生產及中西醫結合等方面開始不斷取得顯著成就。--部分資料源自《中醫基礎理論》
02
新時代中醫藥大放光彩
中醫藥文化傳承至今,不僅在生產地低下、環境設備不完善的古時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今天依舊以獨特的魅力影響著全世界。
• 中醫四診儀進太空
去年伴隨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醫四診儀首次運用在中國空間站上,它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創新運用中西醫結合等措施更好地保障了航天員在軌生活。比如,在載人航天活動中,它可以使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保持身體健康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將中國傳統醫學與航天醫學結合起來也成為了中國航天醫學發展的獨特優勢。
• 針灸研究登上Nature
由哈佛醫學院馬秋富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王彥青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景向紅教授團完成的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 adrenal axis(中文標題:《電針驅動迷走神經-腎上腺軸的神經解剖學基礎》),在頂尖雜志Nature正刊發表,這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 中醫藥文化亮相冬奧會
備受矚目的冬奧會上同樣出現了中醫藥文化的身影,據報道在冬奧會主媒體中心二樓中央有個100平的“中醫藥文化展示空間”,這扇神奇的“窗口”總能吸引每個路人的目光。一幅國畫演繹了中國古人生產加工中藥的全過程,中醫診斷法“望、聞、問、切”被濃縮在四個場景中,墻上的156種道地藥材告訴你中藥取材自然...通過在這場國際盛事的展示,中醫藥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 抗擊疫情中醫有“方”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醫藥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原則,使中醫藥能夠貫穿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中西醫結合為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服務效果。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也多次提出使用人參作為主藥的中醫方劑治療重型和危重型病人。--部分資料源自時事新聞報道
國醫節,向所有中醫藥從業人員表達敬意!也希望我國傳統中醫藥文化能夠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上篇:
下篇: